提到澳洲,許多人立刻會聯想到地標--雪梨歌劇院。它的外型猶如即將乘風出海的白色風帆,與周圍的海洋景色相映成趣。在40年代期間,由於雪梨並沒有適合舉行歌劇及音樂會的場所,因此,雪梨政府決定在Bennelong Point建立一座國家歌劇院。

1955年起公開徵求世界各地的設計作品,直到1956年共有32個國家233個作品參選,後來丹麥建築師烏特松JORN UTZON的設計屏雀中選。在過程中,由於設計圖造型奇特過於抽象,工程極為困難,再加上追求完美的烏特松無法忍受絲毫瑕疵,短短一年間,建築經費已追加到980萬澳幣,完工日期也從1963年一再後延;這時許多人開始對烏特松的設計產生懷疑,對他有諸多批評,在一次嚴重爭執中烏特松憤而拂袖而去,從此未曾踏上澳洲一步。

因為一拖再拖的工程,導致計畫曾被人戲稱為「未完成的交響曲」,最後終於在1973年10月正式竣工,並由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主持開幕儀式。這個當初預算只有720萬澳幣的前衛建築,共耗時16年,最後花了新南威爾斯州政府一億兩百萬澳幣。

這就是歌劇院的建築師烏特松

烏特松在2003年獲得有「諾貝爾建築獎」之譽的普里茨克建築獎,關於他設計的雪梨歌劇院的專業,看看下面這段漢寶德先生的論述吧~
建築的專業價值與社會知名度間有一鴻溝,建築之存在是霸道的,一棟特別高大顯著的建築,不論是否有藝術的價值,仍霸道的成為都市居民揮之不去的形象、無人不知,但卻不見得被建築專業界視為重要作品,例如紐約的帝國大廈、中正紀念堂等。在建築專業中,大多信守安全、合用與美觀的三原則,也以此為判斷建築水平的準繩。
以雪梨歌劇院來說,很明顯的是以造型犧牲了功能。建築的造型要有群眾魅力,歌劇院之成功就是掌握了這點,這是非常世俗的,非常大眾趨向的,但又必須符合建築專業者的造形標準,也就是雅俗共賞。雪梨歌劇院有很多缺點,卻成功的塑造了令人牢記不忘的形式符號,造形獨特而處於醒目的地點,是兩個不可缺少的條件。自雪梨的啟示可知,想使一座建築聞名世界,不要把它設想為建築,要想像它是一個可以口耳相傳的標誌,它的形式的廣告效果遠比服務於人群的功能重要。

其實從這個角度照,更可凸顯整個環形碼頭的迷人風采

每年在雪梨歌劇院舉辦的表演大約3000場,約200萬觀眾前往觀看,是世界上最大的表演藝術中心之一。歌劇院白色屋頂是由瑞典陶瓦鋪成,并經過特殊處理,因此不怕海風的侵襲,屋頂下方就是雪梨歌劇的兩大表演場所-音樂廳(CONCERT HALL)和歌劇院(OPERA THEATER)。
音樂廳可容納2679名觀眾,通常舉辦交響樂,室內樂,歌劇,舞蹈,合唱,流行樂和爵士音樂會等大型演出。最特別之處,就是位於正前方,由澳洲知名的藝術家RONALD SHARP所設計建造的大管風琴,號稱是全世界最大的枅木連杆風琴,由 10500 個風管組成。
歌劇院較音樂廳為小,擁有1547個座位,主要用於歌劇,芭蕾舞和舞蹈表演;另外還有一個小型的戲院和劇場,分別容納544和398名觀眾,通常用於戲劇,舞蹈,講座和會議的舉辦。

在雪梨進修期間,多虧了剛好在那裡進修的PeiYao,我總共免費欣賞了五場表演,蠻過癮的,分別是The Gondoliers(輕喜歌劇)、Tannhauser(古典歌劇)、Gala Flamenca(佛朗明哥舞)、Rachmaninov Piano Concerto(鋼琴協奏曲)和Destiny(芭蕾舞)。

芭蕾舞Destiny的劇照,力與美的線條和舞姿

歌劇院和音樂廳都去過後,坦白說,第一次去歌劇院時超興奮,但就座後有點錯愕,怎麼裡頭這麼「一般」啊?且據說跟我們國家劇院容納量和效果都差不多,不過音樂廳就極華麗壯觀,一進去會「哇」出來那種。進這些展場穿著不見得要十分正式(也不能太離譜啦),但幾乎都座無虛席,可見這種藝文活動已是不可或缺的精神糧食,但這類文化產業在台灣要蓬勃發展恐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。在台灣也不常去國家劇院,一方面覺得物不美價不廉,而且似乎劇目蠻老套,老是胡桃鉗、天鵝湖什麼的;或許因為市場不夠大,所以也不容易多元化吧;不管怎樣,還是應該多多支持。

歌劇院周邊統稱環形碼頭(Circular Quay)是極重要的交通、觀光樞紐,巴士、渡輪、火車都有站,也可以開車,不過我更喜歡步行。那一區塊真的百走不厭,有時午休時間從辦公室走到這裡,看看街頭藝人、各式各樣的人們、瑰麗的景致、還有美術館,既健身又愉悅,真是心曠神怡啊。而且喔,雖然大家都會以歌劇院為背景留影,但其實從歌劇院對面往城市高樓這一面照,也別有一番風味喔。

壯觀的人潮,Opera Bar就是迴廊下面的其中一家商店

環形碼頭有很多觀光餐廳和商店。至於歌劇院本身比較知名的餐廳有二,一個是屬於輕食的Opera Bar,每到晚上就聚滿人潮,大都拿酒杯站著聊;我也吃過一次,費用尚可接受。另一個是較正式的Guillaume at Bennelong,獲得許多殊榮,例如Good Food Guide 2007,消費超貴族,但我趁Teresa來看我時,預訂了pre-theatre,這是特別供觀賞歌劇前的經濟套餐,2道菜63AU,3道75 (Degustation要180),我們點後者,內容包括生蠔前菜、牛肉、魚肉主餐、餐後甜點,我們又另點了酒和咖啡,最後共約200多一點,但想想就這麼一次,且以品質而言,相對來說其實還好,對著落地窗外的海灣美景大啖美食,滿足到最高點,趕緊請waiter幫我們拍照存證啦~

兩個在台灣不常見面的人,在異鄉共度美好的一晚,盡在不言中囉(左邊那位還真「圓潤」啊!)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iveandlear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