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nglish是什麼?就是「Chinese」和「English」的英文的混合語。另一個常聽到的名詞是洋涇濱英語(Chinese Pidgin English),這是十七世紀清朝和英國商人的交易通用語,以英語為基礎,受大量的漢語或粵語影響。最早起於1664年的廣州,英國在此設立的第一個貿易站。由於英國人發現漢語難學,而中國商人又不愛學英語,為了貿易交流,就慢慢演變出語法和句法都很簡單,主詞和受詞均按順序決定的洋涇濱英語,例如long time no see (好久不見) 。

回首英語學習歷程,顛峰期應該是高中吧,那時勤查字典,單字記得最多,老師盯得也緊。
大學輔修英語,英語系的教授都蠻嚴的,每次上課如臨大敵,不過畢竟才20幾學分,壓力不夠震撼,下了課就解除警報丟開書本。一直以來都採直覺式學習法,多半從影劇、歌曲學英文,文法就很爛,紙筆考試直接默唸,怎麼順就怎麼選(填),不然就是編演話劇娛樂老師和同學,因為發音尚可又不計形象,所以成績不難看,但其實基本功始終很虛。

研究所是出國念語言學,什麼語意學、句法學、語音學、音韻學的,實在不符我的程度,不太瞭解那時候怎麼如此蠻勇?現在的我打死也不敢,一開始我還讀得賣力而有興致,其他亞洲學生甚至都跟我借筆記。但後來內容越來越深,看看恐有畢業危機,就轉念英語教學了。

研究所學的東西大概忘得差不多了,但有幾個概念倒是印象深刻。
其一是Content based instruction (CBI),這是一種整合字彙、文法、文化等要件的綜合內容教學法,例如主題如果是「爵士樂」,就會涵蓋它的起源、類型、發展、代表性樂團或歌手等,不僅學習語言,還能學到相關的知識與文化,不過要發展這種教材頗有難度。

其次,成功的教學是什麼?有位老師只用一個單字界定---interesting,我覺得妙不可言,這不是指耍寶講笑話,意思是能持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,而不是一下子就覺得乏味無益,這種老師就是我最佩服的啦,不過備課鐵定要花很多功夫。

幾歲開始學英文最好?這似乎有不同看法,我個人是「越早越好」那掛的,但純粹出自多元刺激、玩樂學習的觀點,因早學跟日後英文程度不見得相關。研究所有門獨立研究課的讀書報告是關於「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」,這假設是說學習外語時「younger = better in the long run」,尤其指「似母語的口音」(native-like accent),至於要多小?有人說6歲前,有人主張青春期前,對照實務認知,好像真有這麼回事,國中送出國的還來得及涵養出洋腔洋調;而年長的學習者,是可能學得更專精,但多半仍留有外國口音。我覺得這種「語言學習關鍵期」的假設很有意思,也發現處處有跡可尋,但這在學理上仍長期屬於爭議性課題。

現在的語言學習教材真是既多元又活潑,我喜歡蒐購各類感覺不錯的書,包括文法、字彙、俚語、片語、論文寫作、簡報、接待、CNN、E-mail、老外教你說英語、商業英語、英語小說、新聞英語、英語話台灣、生活英語圖解百科、考試用書等等,光供在書架或偶爾翻翻就很愉悅,所以絕大部分都蠻「乾淨」的。最開心的是意外收到作者的簽名贈書,一本是「紐約時報英語解析」(據說紐約時報社論是很棒的教材),另一本是「探索美國英語與文化」深入介紹的大冊專書。

要精通英文一定得出國嗎?NO!在英語系國家鬼混,學習效果還是比不上在台灣下苦功的,因為語言學習的訣竅無非就是Practice makes perfect.(熟能生巧),而且啊,只要能溝通無礙,即便是一口發音不美、文法有誤的洋涇濱英語,還是值得鼓勵的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iveandlear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